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35章 秘传真传(1/2)

    嘉靖三十六年,严党中坚分子赵文华上书,弹劾吏部尚书李默。

    弹劾的理由是李默在吏部选人的策试题目为:“汉武征四夷,而海内虚耗;唐宗攻淮蔡,而晚业不终”。

    看到这道题目之后,嘉靖皇帝大怒,认为李默是在攻击他的军事政策,罢免李默的吏部尚书职位,将其下狱治罪,几天后李默死于狱中。

    两党的斗争更加的激烈化,两党就这个空出来的吏部尚书职位进行了激烈的争夺。

    结果是嘉靖皇帝再次发挥他的“帝王术”,命令倾向于清流的内阁大学士李本兼任吏部尚书,这场朝野争斗才算是暂时平息。

    可是两党争斗的余波扩散开来,激烈的争斗只是暂时压了下去。

    此时在靖江岛上,苏泽正在和王锡爵下棋。

    王锡爵的棋艺不如李贽,在苏泽Lv5的棋艺技能下,被苏泽神经刀一样的棋路下的丢盔弃甲。

    王锡爵眼看着自己的棋眼被堵死,整个右上角全部被吃掉,他投子认输道:“汝霖,能不能别拉着我下棋了,这些日子我就没赢过。”

    苏泽哈哈一笑,也扔掉棋子说道:“那这句就算是平局!”

    王锡爵苦涩一笑,将棋子收起来说道:“苏兄,你可想好了,你真的不要丝绸,就要我王家那十艘运送丝绸的沙船?”

    苏泽点头说道:“当然,既然说定了,岂有反悔的道理!”

    原来苏泽在约定了护送王家的丝绸船返回上海县后,在看到了王家的舰队后很快改变了主意。

    王家用来运送丝绸的,是江南地区内河航行的“沙船”。

    这种船的船舱很宽大,甲板也结实,比甬船在长江中航行的性能更好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这是一种风帆和浆动力两用的船,在逆风或者是没有风的情况下,用两侧的船浆也可以划行,这在江上作战的时候非常实用。

    苏泽一眼就看中王家的这十艘沙船,向王锡爵提出不要王家船上十分之一的丝绸,只要王家这十艘船。

    王锡爵自然答应下来。

    苏泽派遣了五十名士兵护送王家的船队返回了上海,王锡爵并没有跟随船队回去,而是留在了苏泽身边,帮助他筹谋后勤。

    苏泽不得不承认,能够在后世担任内阁首辅的王锡爵,天生就是干后勤的料子。

    王锡爵接手了后勤工作时候,很快就和历县令打成一片,和靖江方面的合作非常顺畅。

    他分配军用物资的时候非常公平,又总能很快的处理军营内的纠纷,很快整个军中都对他的能力非常信服,也都支持他的分配方案。

    在王锡爵的筹备下,苏泽没有继续驻扎在靖江县城,而是在孤山镇的渔村中建造兵营。

    苏泽在岛上招募了对倭寇有切骨仇恨的青壮五十人,补充进了军营中一起训练,又制定了日常巡岛的训练项目,这段时间累计又消灭了从上游飘下来的倭寇三十多人。

    就在两人对弈完毕的时候,林德阳匆忙走进了大帐,向苏泽通报了倭寇攻破江都县,扬州城外常平仓大火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什么!?常平仓大火?两万漕粮付之一炬?”

    王锡爵手中的棋子落在地上,他愤愤不平的说道:“这帮漕运官是怎么当的!庸人误国啊!”

    两万旦粮食是什么概念,如今的米价是一旦米二两银子,这两万旦粮食付之一炬,也就是整整四万两银子都烧没了。

    这对于雪上加霜的大明王朝,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。

    王锡爵说道:“今年江南的粮价又要大涨了,恐怕又要闹饥荒了。”

    苏泽问道:“江南也会闹饥荒?”

    王锡爵叹息说到:“汝霖有所不知,江南虽然号称是鱼米之乡,可实际上江南现在已经不怎么产粮食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是为何?”

    “因为种粮食不赚钱啊,在江南种粮食才赚几个钱啊,米价都多少年不涨了。别说是租种别人土地的佃户,就是我们王家自己的田,如果用来种粮食也是亏本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江南地区的土地,要么种植棉花要么种上桑树,近些年早就不种粮了。”

    苏泽明白了王锡爵的意思,江南的经济更加发达,和福建不同的是江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银子为主要货币的市场。

    后来张居正变法的时候,最早也是在南直隶推行税收折银的,实际上在嘉靖年间江南很多的杂税就已经折银上交了。

    但是我们是一个贫银国,长期以来都缺乏银两,在这种货币紧缺的情况下,种田的收益太低,江南发达的丝绸棉花纺织业又太赚钱,所以曾经是鱼米之乡,天下粮仓的江南地区,已经不再种植粮食。

    而被倭寇肆虐的通州府、泰州府、扬州府地区,则已经成为整个南直隶最重要的粮食产区。

    现在这个样子,别说是今年的夏粮和秋粮肯定是颗粒无收了,本来要运送到京师的两万旦粮食没了,朝廷就算是恩免一部分,也肯定还要江南再收些粮食入京。

    这下子肯定南直隶的粮食更少,结果就是粮食价格肯定要涨。

    王锡爵话音刚落,靖江历知县就走进了军营。

    “苏团练使,扬州粮仓大火,我准备在靖江招募流民开田,您看如何?”

    果然大明朝还是有聪明人的,历县令一听到消息,就抓住了粮食这个关键的问题,他对苏泽说道:“只要打出团练使的旗号,周围很多流民都会来靖江的。”

    苏泽也点头说道:“既然如此,我也会在鼓山镇附近开垦军屯的。”

    送走了历县令,苏泽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