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083章 射击技能(3/3)

    “这是?织机?”

    长宁卫的妇女也会纺纱,织机这个东西在长宁卫也常见。

    长宁卫用的,基本上就是黄道婆改造过的手摇织机。

    那种织布机林显宗当然会做,但是苏泽设计图的这种复杂织布机,就是林显宗从没见过的了。

    苏泽微笑着说道:“显宗叔,我要十套图纸上的零件,您能做吗?”

    珍妮纺纱机也是手摇驱动的,其实织布的原理和现在松江府用的手摇纺车是一样的,区别就是珍妮纺纱机一次性可以用多个纱锭织布,比起一根纱锭织布的手摇纺车速度快了八倍!

    这个八倍的意义是巨大的,也就是说苏泽只要打造十台珍妮纺纱机,就能抵得上普通纺车八十台的工作效率,而纺织的一大成本自然就是人工费用了,这台机器将大大的提高棉纱的织布效率。

    而机器生产的另外一个作用,就是只要掌握了机器,就能掌握生产资料。

    这和手工业生产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,比如苏泽精制盐,制造白糖,其实严格来说只是一种作坊,并不是“工厂”。

    对于别人来说,苏泽精制盐和糖靠的是所谓“秘方”,他能制造出更纯的盐,更白的糖,靠的是关键的几项“手艺”。

    特别是精制盐的最后一步去苦味的方法,说出去并不复杂,任何人都可以跟风制造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苏泽至今,精制盐和冰糖结晶的步骤都亲力亲为,这倒不是不信任长宁卫的人,而是一旦这些“秘方”说出去了,别的人就可以很快追上,那精盐和精糖的价格就不会这么高了,利润就会立刻下降。

    实际上也是如此,在宋应星身处的明末,白糖的价格就已经只是普通黑砂糖的一倍而已了,已经不是嘉靖年间这种十倍暴利了。

    盐之所以还能维持高价,这是因为官府垄断的原因。

    但是机器不同。

    机器是生产资料,有了纺织机,苏泽可以放心的建造棉纱工厂,放心的让长宁卫的人参与到了工厂生产中来。

    工厂就是天然的壁垒,不偷走一台纺织机,别人就无法仿制出纺织机,生产资料就掌握在苏泽手上。

    只要保证工厂安全,那织布厂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带来利润,而不用担心技术泄露的问题。

    苏泽交给林显宗制造的图纸,只是一部分零件的图纸,也不是纺织机的全部零件,关键的飞梭和齿轮都是苏泽自己制造的。

    而长宁卫织布的妇人,苏泽也不担心她们能记下纺织机的结构,这些字都不认识的妇人,又怎么向外人精准的描述机器的结构呢?

    苏泽不由的感慨,这就是为什么明清有手工业,却无法出现工业化的原因。

    作坊的生产,靠的是秘而不宣的秘方,赚的是劳动力的钱,就算是工坊主来说,工坊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人手,但是更多人手只能带来单倍的利润,却有成倍的管理成本提升。

    像是林显宗这样的木匠,他的工坊靠的是徒弟和家人,再增加人手反而更不好管理,赚的钱不一定比维持现在这个规模更多。

    但是工厂就不一样了,纺织机带来的是八倍的效率提升,也就意味着多一个工人,就近乎于八倍的利润,这样疯狂的利润下,才有了工业化的大规模扩张。

    工坊和工厂只相差一个字,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却是天翻地覆的。

    不过苏泽也不是穿越到大明来做资本家的。

    其实长宁卫的社会,更像是一个报团取暖的自治小社会。

    苏泽打算在长宁卫办一家纺织合作社,组织长宁卫的妇女参加进来,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。

    这样自己只需要按照正常棉布进价收购布匹,就能在长宁卫发展出一个新的产业。

    如今苏泽也已经想通了,光靠自己一个人,是无法完成自己的事业的,必须要先团结身边的人,也就是长宁卫的百姓。

    织布厂虽然利润可观,但是和铸炮厂和制铳厂比起来又不算什么了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还是枪杆子,要不然长宁卫发展的越好,就是越是别人眼中的肥羊。

    (本章完)